5月29日,武汉市政府正式聘任三名市民担任参事室参事,聘期三年。
选聘中,武汉市尝试打破《政府参事工作条例》中的众多限制,包括年龄、职位、选拔方式等,从民间公开选聘参事,在全国属首创。
作为能直接给市长反映建议的三名“布衣”参事,在民间和政府之间如何建立一条高效的民意输送管道,令人期待。
□新京报记者 陈宁一 武汉报道
6月2日,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走进校门,看到教学楼横挂一条红底白字横幅——“热烈庆祝我校教师胡全志当选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
教师胡全志从“文侠”变为武汉市政府参事。“文侠”是胡的网名。以前,网络一直是他的主要阵地。
5月29日,胡全志从武汉市市长唐良志手中接过“参事”聘书,阵地变成了武汉市参事室。
当天,胡全志等三名市民通过公选成为政府参事,聘期三年。
另外两名参事是:陈勇,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城管执法局一中队科员;施岚,武汉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主任科员。
为了更多地吸纳民智,武汉市参事室承担着压力,打破年龄、资历、选拔方式的限制,发起了一场公选民间参事的运动。
作为此次选聘制度的设计者、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向悦说,“之前,从没人做过这种改革。”
参事很忙
每天接到各种电话,内容从拆迁到社区竞选黑幕,甚至包括汽车噪声问题
5月31日,新任参事胡全志在汉网上发表一个新帖《市民参事网上征集建议专用帖》。他称之为工作帖,网名为“市民参事”。
随后,有市民反映,武金堤路损坏严重,公交车不得不绕道走,曾有乘客被颠倒受伤。媒体多次报道,但这条路至今没有改变。无奈,有人把问题反映给胡全志。
胡全志觉得此事重大,“不仅牵涉到出行难的问题,也有损武汉形象。”他曾向参事室提到此事,一名处长非常重视,到各部门打听,了解到该路归水务局负责。
胡全志和这名处长约定到水务局了解情况后,再反馈给市民。
胡全志当选参事后,每天会接到各种电话,有求助的、有提建议的,内容从拆迁到社区竞选黑幕,甚至包括汽车噪声问题。
“有些问题超过了我能做的。”胡全志说,他的工作方法是,关注重大事件以及自己有兴趣、有认识的事情。
他希望媒体不要误导群众,“参事也有职责和范畴,不是什么都管。”
7月,他们要参加参事室的培训,学习如何做一名政府参事。目前,新当选的三名参事正在等待参事室的通知。
“参事室还没安排工作给我们,但我的参事工作已经开始了。”胡全志说。
改革,自下而上
讨论的结果最终交由20名评委根据各部门调查走访情况,来打分决定
参事室设立,可上溯到建国初期,中央政府设的一室一厅,就是参事室和政府办公厅。
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副巡视员王汉平说,当时,参事地位非常高,“参事不来市长不开会,参事不表态,市长不拍板。”
至20世纪末,中央改参事终身制为聘任制,以前看重参事政治身份,后来人选定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最初开始时,参事是由统战部直接安排人,后来发展为参事室和统战部选聘。
4月16日,武汉市参事室发布了《从普通市民中选聘参事的公告》,选聘对象为“对武汉经济、历史文化有研究且热爱武汉的普通市民”,一些参事和参选人认为,这是“武汉市权力向民间倾斜的举动”。
武汉市政府参事室主任黄莉说,这个改革是自下而上的。
去年12月,市长邀请十位市民一起检查政府工作。坐船渡江时,坐在唐良志左右的施平和胡全志,提到让市民当参事的想法。
之前,曾有单位推荐施平做参事,不过,他不符合正局级或正教授级别的资历要求。他说:“我跟市长提了这事,说政府应该多吸纳民智。”
坐在一旁的胡全志,立刻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唐市长听了我们的建议,感兴趣,才有了后来的公选‘布衣’参事。”
选聘之初,武汉参事室之中就分为三种声音。
第一,由市长直接来决定人选;第二,仍由单位推荐,几个部门研究;第三,则是公推公选的方法。向悦回忆,因为市长多次批示“大胆尝试和探索”。最终,参事室决定采用第三种方式,更具说服力。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评委赵振宇说:“在6进3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争论。当时开会到晚上10点,讨论的是何种方式选出最后的三人。有人认为保险的做法是,让统战部从中选出三人,但讨论的结果最终还是,交由20名评委根据各部门调查走访情况来打分决定。”
破例与公正
武汉参事室副主任说,这次我们只看能力,减少限制,尽力打捞沉默的声音
参选之前,参选人陈勇唯一顾虑的是年龄。按国家参事条例规定,参事年龄不低于55岁。他打电话咨询,得到明确的答案:“首聘年龄不超过60岁就行。”
对比《政府参事工作条例》规定参事首聘年龄不得低于55周岁,不得高于65周岁。武汉市打破了年龄下限。
向悦说,“年龄一直是参事重要条件,毕竟代表了资历和经验。但这次我们只看能力,减少限制,尽力打捞沉默的声音。”27岁的霍成龙是最小的参选者,他说:“打破限制后,我把年轻看做最大的优势。”
以往,武汉市参事多为正局级官员和正教授级学者,且由各单位推荐。这次取而代之的条件是“近三年来有建言献策成果被市领导批示或被市直部门采纳、转化或被媒体报道。”最终有175人报名参选,“90%以上是自荐”。
用什么方法选择?此次选聘事件主要设计者向悦介绍说,此次参照了广东省曾经公推公选领导干部的方法,为了保证评委的客观和公平性,采取了大评委制,由各个阶层,例如市民、媒体、学者、参事等组成评审团。
竞聘中要写一篇不低于3000字的策论,内容是阐述本人对参事的理解以及如何做好参事。施平说,“这一环节有的人写了一万七千多字,我只写了3000多字,可能是没能进入下一轮的原因。”
笔试卷子都隐掉名字,由7人组成阅卷小组,全程由纪委监督,保证阅卷公正性。武汉市参事室一名相关负责人称,“施平作为提倡者,没能进入面试阶段。这也体现了选拔的公正性。”
5月20日,有9人进入到第二轮面试阶段。面试环节中,选手既吟诗、也讲故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振宇担任面试评委,他认为,“选手近几年做过什么事情,提出什么建议是最具说服力的。”
面试考核时,也隐藏了名字,9名选手都是编号,按分数高低,当场选出6名候选人。 进入最后考核阶段,由人事部、组织部、统战部将调查走访情况告知评委,作为评分依据,最终选出3名参事。
“选聘做到了4个破例:年龄、身份、学历、地域。之前,我们都向市政府和国务院参事室汇报过。”向悦说。
阵地转移
从知名网友“文侠”蜕变为武汉市政府参事,阵地从网上转到了武汉市参事室
5月29日,胡全志从武汉市长唐良志手中接过“参事”聘书,从知名网友“文侠”蜕变为武汉市政府参事,阵地转到了武汉市参事室。“文侠”是他的网名,网络曾是他的主要阵地。
今年55岁的胡全志,在网上以“文侠”自居,爱打抱不平。他说,这与性格有关。
向悦说,考察胡全志时,印象最深的是“他经常强迫校长为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减免学费”。
有一年,得知一学生母亲病逝,胡全志连夜赶到学生家中探视,回来后,他“逼”校长为该学生全免学费。向悦说,“这让校长陷入尴尬,如果每个都减,学校都办不下去了,但这反映了胡全志的热心肠”。
胡的另一个特点是爱提意见。上世纪80年代,还是一名工人的胡全志给《人民日报》寄去一篇读者来信,建议邮电部门统一信封标准。随后,邮电总局回信,采纳了其意见。这让胡全志有成就感。
1993年,他到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做老师,三年后被借调到武汉市信访办。在信访办,他看到很多市民给市长的信件,例如:改造武汉江滩的建议,最终被领导采纳。
由此,他得到启发,“市民可以通过这种渠道为城市建言献策”。
6月2日,在记者采访时,新担任参事的胡全志不断接到市民电话。一位市民反映拆迁问题,他和对方约定联系时间。
此前,有市民向胡全志建议,将旅游局和园林局合并,节约行政资源,突出功能。胡全志认为这个建议有道理,他还了解到,有的地方已经在做了。
6月5日,他把建议提交到了参事室。参事室成为他的新阵地。
或建民间智库
中央指示积极探索,效果和经验及时沟通。任何创新都是“违法”的,应该鼓励武汉这种以事促法的行为
武汉选聘“布衣”参事,跟当地这些年来做法一脉相承。近年来,武汉开展“网络问政”和“电视问政”,都是政府注重民声的表现。
尽管胡全志工作想法甚多,但他的提议也不是每个都能得到参事室的支持。当选后,胡全志曾有个打算,去市文化局“交流交流”。
他想了解两个问题,一个是,询问相关部门对武汉当地文化产业的发掘和推动情况。
他说:“汉剧和楚剧几乎消失了,文化部门没有投入和建设的原因是什么?武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大量基础工作相关部门不重视,比如武汉本地历代碑刻选搜救,为何不做?”
第二个问题是,他曾反映一家银行私自改变历史建筑的构件问题。当时,市文物局公开回应,已经下达整改通知。几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
然而,参事室一个领导得知他的想法后,给出建议,“让我先别去,因为我现在是参事。去之前要参事室开证明之类的。”这让胡全志的计划至今没有实施。不过,他打算以个人名义先去了解情况。
武汉市政府参事室主任黄莉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她说,7月份,将组织两名在批评建言方面有经验的老参事给新人们培训。
向悦说,毕竟参事是直通市长的渠道,有参事室的规矩。每年,参事要参加参事室组织的工作,也可以有个人建言。
新参事在个人和参事身份之间,如何综合考量仍需摸索,但她“相信新当选的参事能够做好”。
同是武汉市参事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布衣”参事与他最大的区别是,更能反映民间的声音,能对现有参事结构产生改变和补充。
在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校长、参事李茵看来,“布衣”参事能够让更多的利益团体参政,反映更丰富的声音。
现在,武汉市参事增加到39名。向悦认为,增加的三名参事不仅是数量增加。更是结构的调整和补充。他们擅长历史、文化领域,弥补了现有参事结构的不足。
对于武汉参事室来说,他们瞄准的是三名参事背后庞大的民间智慧,如何将更多的参选者以及分布在民间的智囊,集合起来。
另一名参选者关升红提出建立注册信息员制度,“武汉市选参事,跟我建立民间智库的想法不谋而合”。
这个建议的初步雏形是,参事室从民间召集注册信息员,晋升为特约信息员,再往上则晋升为参事,采用晋级考评方式,“以此达到完善参事结构,而不仅是补充数量的作用。”黄莉说。
“中央指示是积极探索,效果和经验及时沟通。”向悦说,“有了这样的态度,我们才决定依法选聘,我们的程序都是合法合规的。”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振宇表示,任何创新都是“违法”的,应该鼓励武汉这种以事促法的行为。“任何政策都需要与时俱进。”
A14-A15版图片/新京报记者 陈宁一 摄
“布衣”参事亦知名
在担任布衣参事之前,三名新参事因“建言”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胡全志(知名版主)
网上“文侠”批文保
1999年,胡全志第一次给武汉市长写信,提出高层建筑安全隐患,时任副市长涂勇批示。随后几年,胡全志开始大量建言献策。
2002年,他提出在武汉中心城区开阔地种植绿林的建议,建议被采纳后,成为政府要做的十件实事之一。
2003年、2004年由于其大量建议,被市政府连续评为“武汉市十大热心市民”。
同时,他还在多家武汉市媒体发表了大量建言文章,善于运用各种渠道传达声音。在网上,他是当地论坛“汉网”的知名版主,经常发表对公共政策的看法,曾批评相关部门对武汉古建筑保护不当等问题。
陈勇(城管队员)
发掘城市历史文化
与胡一起当选参事的城管队员陈勇,专注于城市历史、文化领域研究。
陈勇说,武汉市很多文化遗产,都是他考证并发掘出来的。“有些成就让很多专家学者都吃惊。”例如,他发现抗日时期,曾有一美国人在东湖公园建立救助站,帮助近两万名中国人。此事经当地媒体报道,轰动一时。
陈勇对武汉市历史文化的独家发现,经常刊登在报刊上。武汉市有个典故叫“知音”,讲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2001年,在考察时,陈勇偶然通过军事地图发现典故中的相关景点,虽然分布在不同区县,但历史上有水路连通,随后,他提出打造“知音”水路旅行线路。“这个构想为市政府水环境改造工程提供了参照,并收录到政府蓝皮书中。”陈勇说。
施岚(主任科员)
最年轻参事行事低调
此次担任参事的施岚,被称为中国最年轻参事,行事最为低调。
向悦回忆,当选后,媒体到施岚家采访,施岚对大家只是一个劲地说要低调、要低调。“神情就像一个小学生。”
向悦介绍,施岚“九进六”时是第一名。“他出过书,也曾长期被国家红色旅游办公室借调,能力绝对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