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见习律师伪造判决书被起诉 知法犯法自毁职业前程

发布时间:2010/4/6  浏览数: 563 次  浏览字体:[ ]
  

  某法律事务所的见习律师戈某,在收受当事人钱财后,以代理人的身份前往法院办理工伤纠纷民事诉讼。出发前他自信满满给了当事人承诺,可因为材料不足,案子没被法院立案。眼看牛皮就要吹破,拉不下面子的他居然瞒了一天又一天,最后自作聪明做了一份判决书给当事人。近日,“知法犯法”的戈某被崇安区检察院以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提起公诉。

  A 出师不利法院没立案

  27岁的戈某是名法律专业的本科生,事发前在无锡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成为一名业界认可的律师是他的梦想。去年5月的一天,戈某在所里接待了林女士(化名)的咨询,林女士的丈夫受了伤,当时夫妇俩很着急,希望找律师帮他们打工伤纠纷民事诉讼。戈某接下案子,收取了1000元代理费,并拍胸脯说肯定能打赢官司,讨到赔偿款,另一半代理费等案子判决下来再支付也不迟。

  戈某兴冲冲抱着材料到市区某法院立案,可或许是戈某不熟悉相关法律程序和规定,材料中缺少了一个关键资料,即对方公司负责人的身份材料,法院没有立案。戈某没想到自己出师不利,可是又很想把事情办好,于是打电话给林女士,让她提供对方的身份。为了不让林女士质疑他的能力,戈某谎称法院已受理了案子。

  林女士只提供了被告的手机号码,心急的戈某便打电话与对方联系,而对方一听是要和他打官司,哪里肯配合,顿时就把电话挂了,而且从此再也没肯接过戈某的电话。吃了闭门羹的戈某没想出其他的办法,不禁开始犯难,而以为案件已开始审理的林女士,这时开始三天两头找戈某询问事情的进展情况。可笑的是,戈某面对询问,还是没说出实情,竟然告诉林女士案子法院正在审理过程中,按照法律规定,3个月内就会判决。

  转眼3个月就过去了,林女士又来询问案子判决的情况,戈某继续搪塞,谎称法院已经判决,而且他们胜诉了,对方会赔偿各种费用近3万元。林女士听了非常满意,随即讨要判决书。为了再过一关不被拆穿,戈某又说判决书不着急,他会去申请执行,这种赔偿纠纷重要的不是一张纸,而是赔偿款执行到位,让林女士真正拿到钱。林女士一听倒也有道理,便决定再回家等等,可是一直等到国庆长假,赔偿款也没有消息。林女士着急起来,表示好歹先拿到判决书,她好稍微安安心。

  B 瞒天过海自造判决书

  眼看再也没办法推诿,戈某想到一个更让人惊愕的办法:伪造一份判决书。去年10月,戈某在事务所办公室里用电脑“制造”了一份“无锡市某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判决书正文部分是按照一般判决书格式自己打印的,印章部分戈某动了点心思,用彩色复印机复印了一个,还修改了印章盖住的日期内容。

  戈某随后打电话给林女士,让她拿判决书。林女士拽着这张看起来像真的一样的判决书,又等了快两个月,还是没看到赔偿款的踪影,实在忍不住,就亲自前往法院查询。结果大大出乎林女士的意料,判决书是伪造的,法院当即没收了假判决书。林女士随即找到戈某讨要说法,戈某自知理亏,答应赔偿夫妇俩6.5万元,并退还代理费1000 元,但之后一拖再拖没有兑现。林女士和丈夫对戈某完全丧失了信任,于去年12月初报了警。戈某也终于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主动到派出所自首。

  C 错起盲目自信和虚荣心作祟

  据崇安检察院检察官马奔介绍,还在见习阶段的戈某没有通过司法考试拿到执照,但是本来1年以后,他就可以成为法律工作者了,这下真是得不偿失。戈某原在事务所从事接待咨询的工作,并协助律师办理一些案子,但是之前,他从来没有独立办理过案件。他不像律师那样具有调查的权力,不过作为个人,是允许代理民事纠纷的。

  马奔根据调查指出,戈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虚荣心作祟导致误入歧途。一开始,戈某非常想独自接下这起民事纠纷,也觉得工伤赔偿这类法律关系不复杂的小事情,自己肯定能应付自如,于是就夸了海口。事实上,他对问题估计不足,被对方负责人拒绝联系后立马傻眼了,既没有想到通过其他方式去查找资料,也没有按照另一种途径,通过公告让法院立案。戈某当时还打了个小算盘:自己只收了1000元,立案费加上公告费用要超出1000元,虽然打赢官司后,诉讼费和公告费可以要败诉方承担,但现在自己倒贴钱劳心劳力,实在不划算。

  且不说戈某自己算的经济糊涂账,从事情发展来看,他最初可能没有想存心欺骗当事人,只是拉不下脸面承认办不成事情,但直至最后弄得不可收拾,一切全是从他撒谎称“法院已受理案件”开始的。随着事情发展,在当事人催促下,他编下法院正在审理、法院已有判决结果、案子要执行等一个个借口,谎言越圆越大。马奔表示,其实这期间戈某有很多机会悬崖勒马,只要在拿出假判决书之前,戈某主动澄清事实,那么任何纠纷都可以解决,不至于触犯刑法。

  戈某自首后交代,他当初伪造判决书是为了稳住当事人的情绪,自己心里也直打鼓,已经打算去办理公告,争取立案。“但从他把假判决书给当事人开始,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了”,检察官为他感到惋惜。

  D 伪造判决书有过前车之鉴

  伪造判决书,在无锡是有过前车之鉴的,2006年市内审理过一起伪造法院判决书的案件,而且作案人还是一名具有正式资质的律师。为搪塞当事人,这名律师伪造判决书并自掏腰包,企图了结事情,但同样纸包不住火,最终东窗事发。

  2003年10月,打工人员谢某在工地施工时摔伤,后与雇主发生了赔偿纠纷。不久,谢某委托律师陈某为他解决纠纷。陈某接受委托并收取代理费2000元后,对纠纷作了调解,达成赔偿6500元的协议。几个月后,谢某因没拿到赔偿款且对赔偿金额不满,要求陈某向法院提起诉讼。陈某口头答应了,但一直将案子搁置,对于谢某的催促,多次以“案件正在审理”为由搪塞。后来,陈某发现案件诉讼期已过,为应付谢某,便伪造了某区法院、市中级法院的判决书及伤残鉴定书各一份,并告诉谢某案子已胜诉,赔偿款也已执行到。2006年1月,陈某将伪造文书复印件交给谢某,根据“判决”付给谢某6900元,其中自掏腰包 3400元。因为没有要到判决书原件,谢某产生了怀疑,到法院查询发现陈某根本没有帮他打这场官司,于是报了案。法院最后判处陈某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

  E 职业“处罚”比法律处罚更厉害

  据悉,犯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的,通常将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而相比法律上的处罚,对于一个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来说,触犯法律更会给职业生涯带来灭顶之灾。从事法律工作本应忠实履行职责、恪守职业道德、维护法律权威,这起案件是一个深刻教训和警示。

  检察官表示,受过刑事处罚后,戈某将无法再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也不能考国家公务员。戈某是学法律出身的,法律知识可以说是他的一种本领,也可以说是他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主要技能和工具,如果能通过自己踏实的工作和努力顺利成为一名律师,事业前景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因为这起案件,戈某等于失去了使用这种本领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格,今后他只能放弃这个专业从头开始,在其他领域寻找发展,而且一旦有了案底,重新奋斗比原来更困难。

  F 委托代理也要防止被忽悠

  这起案件还有一对受害人,就是戈某代理的夫妇俩。他们不仅被耽误了时间,赔偿费用不能及时到位,而且受到很大欺骗。

  据悉,对于不从事法律工作的市民,要鉴别一张判决书是真是假并不容易,那么在委托他人帮自己维护合法权益的过程中,如何同时防止被代理人忽悠呢?

  有关法律人士提醒,市民要找正规的律师事务所办诉讼代理,做过咨询后,如果对方要接下案件,应该先看一下对方的证件,弄清楚对方究竟是律师、法律工作者,还是普通文员。随后签订正规的委托书,相应的,代理费用也有正规的收据。委托代理之后,即使出于信任全权交由代理人处理案件,当事人也不妨从其他方面客观关心事情进展。

  据悉,作为当事人,纠纷有没有立案、有没有进入审理,只要不是涉密问题,一般都可以在法院查询到。开庭、判决亲自到庭的,当事人可以直接从法院拿到判决书,一般也不需要代理人代领。而代领的判决书,如果有疑问,也可以向法院咨询。

  另外,万一遇到代理人中途说案件审理遇到困难,或者可以减刑、减少赔偿等,需要花钱“疏通”关系的,当事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最好向法院核实情况,避免遭遇法律掮客,多掏了钱还被糊弄。   来源:江南晚报  容芊
  

  友情链接  
宿迁人才网 宿迁交管网 宿迁违章查询 网上宿迁 宿迁西楚网 宿迁房产网 宿迁中级人民法院 宿迁市公安局信息网
宿迁刑事辩护律师网 宿迁医疗事故律师网 宿迁离婚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房地产律师网 宿迁法律顾问网 宿迁劳动争议律师网 宿迁知识产权律师网
宿迁律师网 宿迁保险理赔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仲裁律师网 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网 中央电视台 江苏监狱网 法律图书馆
宿迁律师网 经济与法 今日说法 中国警察网 新闻1+1 中国法律信息网 中国普法网 庭审现场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