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扒窃”行为是否入罪存争议

发布时间:2011/1/10  浏览数: 687 次  浏览字体:[ ]
  

  □关注刑法修正

 斜挎身后的包成了扒窃目标。                (资料图片) 

  本网记者陈丽平本网见习记者李吉斌

  近日在京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再次审议了刑法修正案(八)草案。

  现行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关于盗窃罪的规定是: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在此基础上,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这一修改,引起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刑法学界的广泛关注。

  “扒窃”具有特殊含义

  “严格来说,‘扒窃’一词不是法律用语,而是公安机关特别是一线民警在工作总结时的常用词汇。按照公安部门的理解,‘扒窃’就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行为人采用秘密窃取的方式,获取他人身上财物的行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徐久生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邓子滨强调,“‘扒窃’这个词以前仅限于侦查学和犯罪学中,经过这次刑法修正后它将转化为刑法学上的一个术语,这个词的含义是能够界定的。”

  “扒窃”入罪有合理性

  “社会上对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总体评价是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我赞同这一说法。”邓子滨指出,“扒窃”入罪就是体现了刑法严厉性的一面,这在目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现在大城市公共场所发生的扒窃案件比较多,将“扒窃”入罪具有现实意义。

  “扒窃和盗窃有所不同,盗窃一般是以数额来定罪;扒窃有其特殊性,不是盗窃罪可以囊括的。”邓子滨介绍,扒窃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这是一个比较特定的空间。

  “虽然说扒窃和盗窃在后果方面没有实质上的差异,但扒窃现象比较普遍,极大地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对“扒窃”入罪,徐久生也持赞成的观点。

  徐久生强调,将携带凶器扒窃规定为犯罪,突破了传统盗窃罪中对盗窃数额的要求。

  “扒窃”入罪尚存争议

  “我国现行刑法中已经规定了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构成盗窃罪。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多次盗窃是指一年以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可见,刑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的盗窃罪已经足以涵盖扒窃这种行为。所以,没有必要再设一个扒窃类的盗窃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根林说。

  “我认为这需要进一步斟酌研究。”梁根林说,不具有刑法可罚性的扒窃行为,总体上而言只是一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不宜认定为犯罪。否则,就会不适当地扩大盗窃罪的定罪范围、刑法处罚的范围,也混淆了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的边界。

  全国人大代表秦希燕是湖南秦希燕联合律师事务所的主任。他建议,取消“入户盗窃、扒窃、携带凶器盗窃”作为犯罪的规定。其理由是:第一,盗窃必须是占有公私财物且秘密占有,否则不为罪。入户盗窃,携凶器盗窃不一定就盗窃了财物。第二,扒窃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不等于就是犯罪行为。扒窃只有达到一定数额,才构成犯罪。将“违法”与“犯罪”混同,不利于打击犯罪。第三,“携带凶器盗窃”是盗窃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只能规定为从重情节,而不能直接规定为犯罪。

  何为“凶器”很难确定

  “草案规定只要携带凶器扒窃,就能入罪。但对何为‘凶器’,在刑法学界具有很大的争议,这倒是值得我们不断关注、归纳、总结的问题。”邓子滨说。

  邓子滨举例说,凶器的范围是极难确定的,不管是以器械的样式、功能还是杀伤力来加以界定,都会有遗漏,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

  友情链接  
宿迁人才网 宿迁交管网 宿迁违章查询 网上宿迁 宿迁西楚网 宿迁房产网 宿迁中级人民法院 宿迁市公安局信息网
宿迁刑事辩护律师网 宿迁医疗事故律师网 宿迁离婚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房地产律师网 宿迁法律顾问网 宿迁劳动争议律师网 宿迁知识产权律师网
宿迁律师网 宿迁保险理赔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仲裁律师网 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网 中央电视台 江苏监狱网 法律图书馆
宿迁律师网 经济与法 今日说法 中国警察网 新闻1+1 中国法律信息网 中国普法网 庭审现场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