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部分村民因看重眼前利益忽视子女教育

发布时间:2011/2/15  浏览数: 733 次  浏览字体:[ ]
  
2月6日(正月初四)下午,一位老奶奶一个人在院子外面看着陌生人。她的儿子们搬到公路边去了,老人一个人住在旧村。本报记者 涂重航 摄  
  2月6日(正月初四)下午,一位老奶奶一个人在院子外面看着陌生人。她的儿子们搬到公路边去了,老人一个人住在旧村。本报记者 涂重航 摄

2月6日,宋庄的一名儿童自己在玩耍。当地外出打工者很多,而一些农民在公路边建了新房,旧村逐渐变得冷清。本报记者 涂重航 摄 
  2月6日,宋庄的一名儿童自己在玩耍。当地外出打工者很多,而一些农民在公路边建了新房,旧村逐渐变得冷清。本报记者 涂重航 摄

  故乡地 河南邓州

  家乡话

  按图纸规划,新村都是公路边的二层小楼。要完全形成实物,估计要到30年后。这是个希望,农村生活终究还是要越来越好。——村副主任梁秀中

  自打去年种上麦后,一直就没下过雨。

  大年初四下午,张村镇大街上尘土飞扬,一阵微风,就能掠起一片细灰。走亲戚的乡亲们开着三轮车或是两轮摩托,在灰尘中穿行。

  宋庄就靠在马路边,挨在张村镇的北边。

  这里距离县城40多公里,160多户,人口1200多人。宋庄与另外两个村合起来才算是一个行政村,名为崔坡。

  去年,作家梁鸿以家乡事写了一本书《中国在梁庄》,引发“非虚构文学”热,也引发了对中国农村现状的关注。书中梁庄的原型,就是宋庄。里面的事,也是宋庄的事。

  宋庄就坐落在我的家乡邓州市,距离我家20公里。它是我们河南,甚至中原大地上千万个村庄的缩影。

  【现状】

  春节里冷清的村落

  宋庄姓杂。大姓有三个:宋、梁、杜。

  宋庄自古以来人多地少,人均最多时亩把地。宋庄历史上也没出过名人,从解放前到现在,村里最有名的大官,还是国民党时期邓县兵役科科长宋文阁。

  一到青黄不接,宋庄的人就到县城找宋文阁。只要是家乡人,宋文阁都管三天饭,临走再送袋麦子。

  75岁的梁明岑,曾在宋庄当了37年的村支书。他说,至1990年,宋庄才结束温饱不济的时代。

  这一方面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另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村里人外出打工挣钱。

  如今,村里70%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最年长的打工者是60岁的梁兴美,他在北京洗车。最小的只有15岁。

  大年初二走舅家,大年初三去姑家,大年初四是新女婿或新媳妇回家走亲戚的日子。

  以往的这个时期,村里的宴席也是最隆重的。中午的宴席,一般到下午五六点钟才结束。

  到这个时候,乡间小道上骑自行车东倒西歪的乡亲络绎不绝。歪倒在田埂上、树窝旁的醉汉,也比比皆是。

  如今,这种场景很少见了。村里面也很少听到吆五喝六的酒令声。

  初四下午的宋庄,甚至不能用“冷清”来形容。沿宋庄东北向西南走,东北一片村庄,除了两三户家里能看到院子里晾晒着衣服外,其他院子都上着锁,村里连一声狗叫也没有。

  北边向南,十多家的土坯房歪斜倾倒,院内长满荒草。有的只剩了一边山墙,用木桩抵着。

  若不是每家房门上新贴的对联,这里看不到群居生活的气息。

  在村里转悠半小时,迎面碰到的村民不到十个。除了一名年轻男子外,其他的全是年长的妇女带着小孩。

  宋庄的冷清,原因有两个。

  一是,在外打工的村民嫌花销大,没回家过年。例如梁明岑的三儿子,在河北邢台打工,已有十年没有回家过年。

  二是,打工挣到钱的人家,纷纷在公路两旁盖起二层小楼,村里的老宅没人再住。那些撂荒的宅院,就是如此。村里这种情况的有几十户。

  【留守】

  爷爷奶奶带孙子上学

  宋庄原本不挨公路。

  1995年,新修的内邓国道(内乡—邓州)从宋庄村旁边经过。宋庄到国道间,新修了一条水泥路,路的两旁原是一个坑塘,现在被路分成两个。左边的坑已经填平,新修的两层小楼地基就在坑中间,右边是《中国在梁庄》书中提及的“梁庄小学”,实名为宋庄小学。

  学生越来越少,宋庄小学十年前与张村镇小学合并,如今留下一栋三层楼房和一个大院子。

  刚合并时,村民们提议留下一至三年级。最终镇上只同意设一个育红班(学前班)。

  后来,村里利用这栋教学楼建养猪场,一楼育红班上课,二楼和三楼则是猪满地跑。

  村里有人实在看不下去,到上面反映,最后猪场撤了,但育红班也撤了。

  如今,宋庄小学的大门上还有“宋庄猪场”四个大字,对称旁边“教书育人”四个字,形成一副滑稽的对联。

  提起这件事,梁明岑气不打一处来。

  他说,以前小学设在村里,宋庄的学风很正。宋家和梁家那时考上大学的人很多。现在小学离得远了,加上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着,管不住,宋庄孩子的教育也一天不如一天。

  宋庄六成多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在家带孙子,有些爷爷奶奶最多领三个孙子上学。

  而今孩子们不正经上学,且不说爷爷奶奶没力气管,他们甚至也不想管。

  【发展】

  打工经济突飞猛进

  不那么想管孩子学习的村民,看重眼前利益。

  用梁明岑的话说,“现在不上学是打工,上了学还是打工。但是不上学打工能现得济。”

  孩子中途辍学出门挣钱,自己的生活能立即轻松。孩子们寄钱回来,不出几年,新楼房就能盖起来。

  住在村东头的梁荣年夫妇,只有一个儿子。几年前考上大学,第一年贷款后,二老就去新疆打工。儿子上了四年学,两人打了四年工。孩子大学毕业,最终还是跟着村里人去打工。

  这成为村里人看待读书问题的现实例子。

  这几年,宋庄人的经济水平确实是“突飞猛进”。

  75岁的宋兴年高中毕业,说起话来不时迸出个成语。他说,他现在“四世同堂”。儿子在路边修了二层小楼,两个孙子和两个孙媳外带一个孙女5人在外打工,每年寄回来的钱就有好几千。年前,儿子家买了台冰箱,“钱多了谁不知道享受。”

  孙女今年还不到18岁,年前三四个月才去温州鞋厂打工,临走时拿的是别人的身份证。

  “打回来电话说,每顿还有肉吃。”过年时,孙女寄回来1000元,说是年终奖。

  宋兴年老两口如今每天起早去张村镇卖菜,闲时也带带重孙。

  不过,如果孩子能学进去,村里多数人还是盼着孩子能读到大学。在外打工的经验告诉他们,上学多的人就算去打工,也比那些没有上过学的人好找工作,工资还高。

  【治理】

  村官完不成“指标”

  宋庄属于崔坡行政村。村支书与村主任,由崔坡村的崔兴伟一人兼任。

  宋庄最高的行政长官,是村副主任梁秀中。

  大年初五,梁秀中和妻子两人在家,儿女们也在外地打工没回家。

  他说,现如今村里选个组长都找不到人。都是村组干部拉着老头老太太投票,“做做样子。”

  早就听说邓州的村支书难当。大年初四,梁秀中道出其中苦衷。

  村里的活钱现在越来越少。农村减免农业税后,各项提留款也全部取消。村里除了村集体有一片河滩地每亩几十元承包出去外,没有其他收入。

  但是,每年镇政府下达给各村都有计生、种烟、植树等指标,这些指标量化为钱。仅计生款,崔坡去年就有11万。年底上缴不够,村支书就下课。

  梁秀中说,现在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生了二胎三胎偷偷找关系在派出所上户口,上哪儿去找他们?

  去年,崔坡只完成计生款四万多元。崔兴伟最后自掏腰包,垫付六七万完成任务。按照梁秀中的话说,在张村镇,90%的村支书都会自掏腰包。这些钱以后慢慢从其他项目中找补,那些离任都还不上款的村支书,则由村里给他们打欠条。

  自己垫钱还要当支书,梁秀中说,一方面农村人想混个脸面,出人头地,另一方面,当村支书后办事方便。

  除计生指标外,村里还有种烟叶的任务。每亩补偿600元,但仍有很多村民不愿种。去年,崔坡的村组干部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让他们腾出耕地种烟。最终完成500亩种烟任务。

  梁秀中说,农民现在不愿种烟,投入大不说,烟叶对土地和雨量要求高。但是种烟地方政府能留税收的20%。在这个刺激下,市里逐级下达任务。

  【未来】

  规划全村住小楼

  宋庄所在的崔坡行政村,除了一个灰沙砖厂外,无其他企业。

  以往村里能收提留款时,村集体有钱,乡里市里来村里检查工作,村里会自觉留饭。而今,驻村干部及上级检查的干部在村里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少。

  “一年最多一二十次。”梁秀中说,去年一年镇里的干部在村里吃饭次数很少,基本都是来协调私人纠纷,没有因公宴请的。镇干部也都知道村里没钱。

  村里去年财政仍入不敷出。崔坡村共有6名村干部,全年工资两万多元是财政下拨,另外还有6000元办公经费。

  去年秋天,村里一名近60岁的孤寡老人怨村里不给他办五保户,突然到北京上访。崔兴伟带着6000元进京把他接回,村里全年的办公经费也就花完了。

  说起村里废弃的宅基地,梁秀中说出了今后的打算。

  他说,现在村里已进行了规划,图纸马上就获批。新图纸下来,村里就在新地方批宅基地,旧村慢慢停建,那些废弃的或者更替掉的宅基地,今后都会逐渐复垦,再做利用。

  新村的图纸上,沿着公路边,一排排规划为两层小楼的宅院鳞次栉比。要完全形成实物,梁秀中估计要到30年后。但他说,这是个希望,农村生活终究还是要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涂重航

  友情链接  
宿迁人才网 宿迁交管网 宿迁违章查询 网上宿迁 宿迁西楚网 宿迁房产网 宿迁中级人民法院 宿迁市公安局信息网
宿迁刑事辩护律师网 宿迁医疗事故律师网 宿迁离婚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房地产律师网 宿迁法律顾问网 宿迁劳动争议律师网 宿迁知识产权律师网
宿迁律师网 宿迁保险理赔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仲裁律师网 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网 中央电视台 江苏监狱网 法律图书馆
宿迁律师网 经济与法 今日说法 中国警察网 新闻1+1 中国法律信息网 中国普法网 庭审现场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